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大晋孤烟之山河破碎 > 第三章 长沙王司马乂 01

?意外打败齐王冏,长沙王乂首功一件,封太尉,都天下兵马,长沙王开始执政。但中书监(宰相实职)还是东海王越,长沙王请天子命令河间王和成都王撤军。

  李含十万大军接到天子的撤军令,并问明使臣原由,当下惊得目瞪口呆。真后悔啊,应该在潼关就停下来,只怪自己离洛阳太近,牵制了齐王冏主力。真是李含妙策乱天下,只做了他人嫁衣,这可怎么回去见河间王。

  李含陷入苦闷之中,进兵是不可能了,因为自己此来的理由是齐王大逆不道,讨伐齐王。现在没有借口了。退兵更糟糕,河间王不敢“打头”,为联合成都王,竟在假“诏书”上伪造了惠帝封成都王为皇太弟一事,真是画蛇添足。

  如果没有写‘封成都王为皇太弟’,这就好办了。长沙王乂占了‘假诏书’的便宜,走到哪儿,都得认可这份诏书。可是如果长沙王不想让成都王做太弟,他一定会不承认这份假诏书。

  不管河间王执政,还是成都王执政,这假诏书之事,都不是个事儿。可是却让长沙王赚到了。长沙王承认还则罢了,要是不承认,李含自己和河间王这个政治把柄可就太大了,后果太可怕了。人家成都王反倒不太怕,人家是看了河间王的假“诏书”才信以为真的,可以一推三六五。

  当年周瑜妙计安天下,只是赔了个女人,被天下笑。而李含可是给自己和河间王头顶上安了一把利剑。李含进退不得,十万大军留在新安不动,可是人家成都王已经撤兵了,而河间王又命他火速回军。

  原来西蜀已经乱了一年多,氐帅李特大有烽火燎原之势,河间王分管西川军事,不得已只好催李含回军,增援西川。

  长沙王乂见李含大兵不退,派人游说李含,封皇太弟之事还得容后慢慢商议。有理有节啊。并愿封李含为河南尹。

  河南尹直是辖京城洛阳的太守,为表明高于一般太守。而称为“尹”。历来都是名士来担当,前任河南尹是王衍。

  李含大喜过望,这表明长沙王采取妥协措施,暂时不敢追究假“诏书”事件。想到自己二十年功名路,终于可以登堂入室了。

  但是李含虽然撤兵,却没有接受长沙王任命,他不敢。

  河间王赌上全家性命,讨伐齐王冏,什么也没得到。而自己却飞黄腾达了,这当然说不过去。弱者是没有实力脚踏两只船的。

  公元303年初,李含在河间王的多次催促下,率兵返回长安。河间王出城二十里,迎接李含、张方。

  李含看到河间王来迎,远远的就下马参拜,一跪不起,并谢道:“在下愚钝,劳师而无功,有负大王重托。”

  河间王竟然亲手将其搀起,道:“君为国家除逆王,使本王威名著天下,何错之有,何错之有。”

  不管怎么说,李含不失一兵一卒,略施小计就灭了河间王心头大患,天下谁人不知河间王的威名。河间王颙早被身边小人吹成春秋的霸主,他也把李含看做管仲了。

  众人欢愉进城,河间王下令大宴三天,犒赏军士,自己也拉着李含、张方等众大臣,彻夜狂欢。

  酒宴中间,张方说起长沙王封李含为河南尹,李含不受,河间王惊讶。

  李含圆滑的回道:“士为知己者死,臣领十万虎狼出长安,就要原封不动的为君带回来,其它的非愚臣敢想。”

  一嘴谎话。河间王却像吃了口蜂蜜,大赞:“爱卿不仅文韬武略,还是义薄云天。不过河南尹权大名重,又可窥测朝廷一举一动,正是为卿所设。不妨本王向朝廷推举你为河南尹。”

  河间王认为,正是把李含留在京城,才有今日之功,只有这样忠心的人去才放心。

  李含狂喜,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但嘴上却说:“愿再为大王入虎狼之穴。”

  一个窥测朝廷,一个入虎狼之穴,此二人已经开始藐视朝廷。但帝失其鹿,群雄将逐之,是残酷的政治法则。早期儒学家对改朝换代的观念倒不迂腐。

  夫天下者,盖亦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有德则天下归之,无德则天下叛之。

  天下者,至重也,非至强莫之能任;

  天下者,至大也,非至辩莫之能分;

  天下者,至众也,非至明莫之能见。

  此三至者,非圣人莫之能尽

  首乱二王,赵王伦如不篡位,群王不敢起义;齐王冏如不独断专行‘立小皇太子’,群王没有借口。他们本都可以安定局势,但富贵逼人,拿命来换。

  要知,过犹不及,知“止”不败。

  ;

(https://www.biquya.net/id33502/179047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