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史 > 第1节:商汤

?

  

  人物简介商汤(?―约前1588年),子姓,名履,庙号太祖,河南商丘人。商朝的开国君主,前1617-前1588年在位,在位30年(其中17年为夏朝商国诸侯,13年为商朝君主)。今人多称商汤,又称武汤、殷汤、天乙、成汤、成唐,甲骨文称唐、大乙,又称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领。

  

  商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山西运城安邑鸣条岗),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三移王城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奴隶制度王朝。

  

  商汤(?-约前1588年),即成汤,商朝开国君主,河南商丘人。姓子,名履,又名天乙,商部族首领主癸之子。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据史书记载,商族从始祖契到汤,曾先后迁居八次,至汤将商邑扩建为亳,称之为亳邑(今河南偃师商城)。夏末自孔甲始,荒*无度,力量渐衰,至桀时更甚。汤定居于亳,为灭夏之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汤初置二相,以伊尹﹑仲虺共同辅助国事,又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的联盟韦(在今河南滑县,彭姓,即为后来大彭)﹑顾(在今河南范县)﹑昆吾(在今河南许昌)等部落﹑方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伐夏。汤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桀大败。此后三千诸侯大会,汤时为诸侯,被推为天子。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奴隶制度王朝。

  

  汤建国后,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了《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了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十三年后,汤卒。因其长子太丁早殇,由次子外丙继王位。

  

  生平事迹灭夏商汤与有莘氏通婚后,运用贤臣伊尹和仲虺为左右相,以亳(今河南商丘市)为前进据点,积极治国,准备灭夏。当时夏桀王在位,夏朝国势渐衰,矛盾异常尖锐,汤乘机叛乱,首先挑起事端,入侵葛国(今河南宁陵县北)。后波及十多个诸侯国和部落。接着又克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东部)等小国。夏,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成为中国继夏王朝之后,第二个王朝。由于商汤以武力灭夏,打破国王永定的说法,从此中国历代王朝皆如此更迭,因而史称“商汤革命”。

  

  汤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从而扩展了统治区域,影响远至黄河上游,氐、羌部落都来纳贡归服见伊尹原文:昔者汤将往见伊尹,令彭氏之子御①。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贱人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②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是子不欲吾善也!”因下彭氏之子,不使御。(注:①御:驾车;②赐:恩惠,恩德)——《墨子?贵义喻》翻译:过去商汤去见伊尹,叫彭氏的儿子给自己驾车。彭氏之子半路上问商汤说:“您要到哪儿去呢?”商汤答道:“我将去见伊尹。”彭氏之子说:“伊尹,只不过是天下的一个曾做过奴隶的人。如果您一定要见他,只要下令召见而问他,这在他已蒙受恩遇了!”商汤说:“这不是你所知道的。如果现在这里有一种药,吃了它,耳朵会更加灵敏,眼睛会更加明亮,那么我一定会喜欢而努力吃药。现在伊尹对于我国,就好象良医好药,而你却不想让我见伊尹,这是你不想让我好啊!”于是叫彭氏的儿子下去,不让他驾车了。

  

  历史传说介绍汤,据说是帝喾后代契的子孙,为商部落首领。商族兴起在黄河下游,相当于的河南商丘一带。商部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这个部落的始祖叫契。传说契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夏朝自孔甲继位为夏王以后,“好方鬼神,事*乱”(《史记?夏本纪》),不理朝政,迷信鬼神,专事打猎玩乐,使得人民怨恨,诸侯反叛。由于国力衰弱,也无法控制各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在夏朝的诸侯国中,商自上甲灭有易以后,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农业和亩牧业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制过渡到奴隶制。为了向外发展势力,掠夺更多的奴隶和财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个商侯时,曾两次迁徒,一次是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一次是由殷又迁回商丘。到了主癸时,商已是一个具有国王权力的大国诸侯了。主癸死后,由他的儿子汤继位为商侯。汤又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甲骨文中称作唐、成、大乙、天乙。金文和周原甲骨文中称作成唐。天乙、大乙、高祖乙是商族的后人祭祀汤时所称的庙号。在古书中还被尊称作武王。

  

  商汤继主癸作诸侯时,正是夏桀暴虐无道、残害人民、侵夺诸侯、天怒人怨的时候。汤就选择了这个有利时机,开始作灭夏的准备。商族从始祖契开始,到汤的时候已经将居住地方迁了八次。汤为了准备灭夏,首先将居住地方从商丘迁到商族祖先帝喾曾居住过的亳(亳在当下的什么地方,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面,另一种认为是北亳,在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就在这里积蓄粮草、招集人马、训练军队。本来商曾被夏王朝授与“得专征伐”的大权(《史记?殷本纪》、《集解》),他要征伐谁可以不经夏王的批准而有权出兵。但是汤准备征伐的并不是一般的侯,而是统治全国的夏王朝。他为了削弱夏王朝的势力,排除灭夏的障碍,争取更多的诸侯反夏,首先就从商的邻国葛开始。

  

  商汤灭葛葛(今河南宁陵北)是亳西面的一个诸侯国,在夏王朝所属的诸侯国中并不算大。葛伯是一个忠实于夏桀的奴隶主,是夏桀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的一个耳目。汤恐葛伯妨碍他灭夏,将他的活动报告结夏桀,就想争取葛伯不再为夏桀效力,助商灭夏。但是葛伯是一个好吃懒做的人,就连在古代社会中视国家大事的祭祀天地神鬼都不愿执行了。汤得知葛伯已有很长时间没有举行过祭祀,就派了使者前去询问原因。葛伯很狡猾,深知商的畜牧发达,有大量的牛羊,就说:“我们不是不懂得祭祀的重要,只是每次祭祀都要用许多牛羊,我们现在没有牛羊,拿什么祭祀呢?”商使回报给汤。

  

  汤听使者回报说葛伯之所以不举行祭祀是没有牺牲。就派人挑选了一群肥大的牛羊给葛伯送去。葛伯见商汤相信他的谎言,居然得到了不少牛羊,就将牛羊全部杀来吃了,仍然不祭祀。汤得知葛伯又没有祭祀,再次派使者至葛询问为什么不祭祀?葛伯又说:“我们的田中种不出粮食来,没有酒饭来作贡品,当然就举行不了祭祀。”汤得知葛伯是不关心人民生产,只知享乐的人,就派亳地的人前往葛地去帮助种庄稼。

  

  葛国人民在葛伯这个昏君的统治下,生活非常痛苦,衣食都不能自足,当然更不能为亳毫人提供饭食。汤派商边境的人往葛地送去酒饭,给帮助耕种的亳人吃,送酒饭的人都是些老弱和孩子。葛伯就每次派人在葛地等侯送酒板的人来后,将酒饭抢走,还威胁说不给就要被杀死。有一次,一个孩子去送酒肉,因反抗抢劫,竟被葛伯的人杀死。汤见葛伯是死心踏地的与商为敌,不能再用帮助的办法来争取。就率兵到葛去把葛伯杀了。因为葛伯不仁,葛国人民早就怨恨,见汤杀了葛伯,就表示愿意归顺商。汤将葛的土地、人民、购物全部占有,组织葛的人民从事农耕,发展生产。

  

  汤灭葛的行动,在诸侯中不但没有人反对,还指责葛伯的不仁,被杀是咎由自取。有的诸侯、方国的人民怨恨夏桀的暴虐,还盼望商汤前去征伐,愿意从夏王朝统治下解脱出来归顺商汤。还有一些诸侯、方国就自愿归顺汤,汤对归顺的诸侯、方国都分别授以玉珠作冕冠的玉串和玉圭。显然是居于一个诸侯盟主的地位,行使国王的权力。这样,商汤从伐葛国开始,逐步翦除夏的羽翼,削弱夏桀的势力,所以有“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之说(《孟子?滕文公下》)。

  

  在商汤灭夏桀和建立商王朝的过程中,他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起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两个身世和经历完全不相同的人。

  

  仲虺是个奴隶主,从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作官。伊尹是个奴隶,从他少年时代起就过着流浪生活,长大后当了厨子。他们都很有才干,看见夏桀的暴虐,残害人民,不关心生产,只知*乐,引起了人民的咒骂,诸侯的叛离,深知夏王朝的灭亡已为时不远。他们想解救人民的痛苦,只有扶持一个有力的诸侯,推翻夏桀的统治才能办得到。他们看见商的势力在东方地区诸侯国中是最强大的一个,认为商汤是一个理想的诸侯,于是先后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到了商汤身边。

  

  汤也是个识才之君,果然任用了二人为左右相,委以灭夏的重任。仲虺和伊尹也就全力协助汤灭了夏桀,又协助汤建立起了商王朝。

  

  商汤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辅佐,首先是治理好内部,鼓励商统治区的人民安心农耕,饲养牲蓄。同时团结与商友善的诸侯、方国。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动下,一些诸侯陆续叛夏而归顺商。汤经常率领仲虺和伊尹出外巡视四周的农耕、畜牧。有一次汤走到郊外山林中,看见在一个树木茂盛的林子里,一个农夫正在张挂捕捉飞鸟的网,是东南西北四面都张挂。待网挂好后,这个农夫对天拜了几拜,然后跪在地上祷告说,“求上天保佑,网已挂好,愿天上飞下来的,地下跑出来的,从四方来的鸟兽都进入我的网中来。”汤听见了以后,非常感慨说:“只有夏桀才能如此网尽矣!要是如此的张网,就会完全都捉尽啊!这样做实在太残忍了。”就叫从人把张挂的网撤掉三面,只留下一面。商汤也跪下去对网祷告说:“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想往左跑的,就往左飞,想往右跑的,就往右飞,不听话的,就向网里钻吧。!”说完起来对那个农夫和从人们说,对待禽兽也要有仁德之心,不能捕尽捉绝,不听天命的,还是少数,我们要捕捉的就是那些不听天命的。仲虺和伊尹听了以后,都称颂说:真是一个有德之君。那个农夫也深受感动,就照汤的作法,收去三面的网,只留下一面。这就是流传到后世的“网开三面”的成语故事。

  

  商汤“网开三面”的故事在诸侯中很快就传扬开了。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史记?殷本纪》)。诸侯们听说以后,都齐声称颂说:“汤是极其仁德的人,对禽兽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认为汤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赖,归商的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个。商汤的势力也愈来愈大。

  

  商汤灭夏夏桀灭有缗之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为了观察夏王朝的情况,伊尹向汤出谋,由他亲自去夏王都住一段时间,观夏的动静。汤就准备了方物(土特产)、贡品,派伊尹为使臣去夏王都朝贡。伊尹带着随从、驾着马车、驮着方物、贡品来到夏王都。但是夏桀不在王都理朝,而是在河南的离宫—倾官寻欢作乐。伊尹只得又往倾宫来朝见夏桀。夏桀见了伊尹后,只问了问商侯为什么要灭掉葛国,伊尹回答说:“葛伯不举行祭祀,商侯送给他牛羊他也不祭祀,又派毫人帮助他耕种,他不但不感激,反而杀害送饭的人。商侯见他是大王的诸侯,如此不仁,有损大王之威,才将他诛杀。”夏桀只得点了点头,不再说什么。伊尹又奏道:“商侯派臣下前来贡职,不知大王有何差遣。”夏桀不在意地说:“你先回王都住下吧!有事时再传你。”就这样伊尹在夏王都一住三年,而夏桀整天只知饮酒作乐,把朝政弃之不理。

  

  伊尹将夏桀及王朝的情况观察清楚之后,就回到了商,向汤献计说:“夏自禹建国以来,已经历四百多年,夏王是天下尊祟的共主—天子。虽桀暴虐无道,民有怨恨,但在诸侯中仍有威信,故不能很快伐桀,只有等待时机再行动。”于是伊尹和仲虺商议后,向汤献了一策,就是不能急于出兵伐桀,还要蓄积更大的力量,继续削弱拥护夏王朝的势力,等待时机。汤接受了伊尹的主张,作了积极的准备。

  

  在夏王朝的诸侯、方国中,自夏桀灭有缗氏以后,虽然叛离者不少,但拥护夏王朝的也还不少,忠实于夏桀的也不是没有。在东部地区就有三个属国是忠于夏桀的:一个是彭姓的韦(今河南滑县东),一个是己姓的顾(今山东鄄城东北),一个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濮阳境内,一说在河南新郑境内)。这三个夏属国的势力都不小,他们所处的地区又与商较近。汤灭葛以后,又征服了一些不归顺商的诸侯、方国,所谓“十一征而天下无敌”。但这三个方国执意以商为敌,他们监视着商汤的活动,还经常向夏桀报告。

  

  汤和伊尹、仲虺决心除掉这三个夏桀的羽翼。就在准备进征韦时,夏桀得知汤还在继续征伐诸侯,扩大商的势力,于是派使臣至商召汤入朝。在一个统一的王朝中,天子召见诸侯是经常的事,汤也没有拒绝就带领随从来到夏王都。夏桀得知汤已来到,就下令将汤囚禁在夏台(也就是钧台,在今河南禹县,这里是夏王朝设立的监狱。古书中说:“三王始有狱,夏曰夏台,段曰牖里,周曰囹圄。”(《白虎通义》卷九)。

  

  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将汤囚禁起来以后,就搜集了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献给夏桀,请求释放汤。夏桀是一个贪财好色之徒,看见商送来的许多珍宝、玩器和美女,非常高兴,也就下令将汤释放回商。夏桀囚汤之事在诸侯、方国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诸侯由是叛桀附汤,同日贡职者五百国”(《太平御览》卷八十三引《帝王世纪》)。这个记载虽有些夸张,说同一天就有五百个诸侯到汤那里去任职,但是在当时“小邦林立”的情况下,原来都是臣服于夏,是夏王朝的属国。如今因惧夏桀的暴虐,纷纷投奔商,愿助汤灭夏,或干脆就到商都供职,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所以夏桀囚汤不但没有达到惩罚的目的,反倒加速了其统治基础的瓦解,更加削弱了自己的势力。

  

  汤回商以后,见叛夏归商的人愈来愈多,就和伊尹、仲虺商议征伐韦和顾国的事。经过一番谋划和准备之后,汤和伊尹就率领了助商各方的联合军队,先对韦进攻。汤率大兵压境,韦连求援都来不及,很快就被商军灭亡。韦被灭,顾国势单,汤接着又挥师东进,乘胜也将顾国灭了。韦、顾二国的土地、财产、入民尽归商所有。

  

  夏桀下令罢兵不征伐商,可是一年之后,昆吾的夏伯自恃其能,率军向商进攻。伊尹见昆吾死心踏地效忠于夏桀,一心与商为敌,就请汤率军迎战昆吾。一战而大败昆吾军,再战而杀夏伯灭昆吾,并昆吾土地、入民入商。伊尹又出谋说:“今年本应向桀入贡,且先不入贡以观桀的动静。”汤用其谋不再向夏桀入贡。

  

  当夏桀得知商汤又灭了昆吾,而不再入贡,又下令“起九夷之师”。九夷之师不起,伊尹曰:“可矣。汤乃兴师”(《说苑?权谋篇》)。夏桀下令调东夷的军队征伐商汤,但因桀反复无常,昆吾又是助桀为虐,与商为敌,东夷的首领们也看出夏桀不会长久,就不听调遣。伊尹看见九夷之师不起,灭夏的的时机成熟了,就请汤率军征桀。

  

  汤和仲虺、伊尹率领由七十辆战车和五千步卒组成的军队西进伐夏桀。夏桀调集了夏王朝的军队,开出王都。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城安邑镇北)之野相遇,展开了大会战。

  

  会战开始之前,汤为了鼓动士气,召集了参加会战的商军和前来助商伐夏的诸侯、方国的军队,宣读了一篇伐夏的誓词,汤说:“你们大家听我说,并不是我小子敢于随便的以臣伐君,犯上作乱。乃是由于夏王桀有许多罪恶,上帝命我去诛伐他。你们大家都知道桀的罪在于他不顾我们稼穑之事,侵夺人民农事生产的成果,伤害了夏朝传统的政事。正如我听见大家所说的,桀之罪还不仅是和他的一些奸谀臣子侵夺人民的农事生产成果。为了他们*逸享乐,还聚敛诸侯的财物,供他们挥霍。害得夏朝的人都不得安居。大家都一致的不与桀一条心,还指着太阳来咒骂他,何日灭亡,大家都愿同他一起亡。这已经是天怒人怨。桀的罪如此之多,上帝命我征伐,我怕上帝惩罚我,不敢不率领大家征伐他。大家辅助我征伐,如果上帝要惩罚,由我一人去领受,而我将给大家很大的赏赐。你们不要不相信我的话,我决不食言。如果你们有不听我誓言的,我就要杀戮不赦,希望你们不要受罚。”

  

  这就是《尚书》中的《汤誓》,这是一篇汤在“鸣条会战”前的动员令。

  

  商军经汤动员以后,士气大振,都表示愿意与夏军决一死战。夏军土气低落,人有怨心。两军交战的那一天,正赶上大雷雨的天气,商军不避雷雨,勇敢奋战,夏军败退不止。夏桀见兵败不可收拾,就带领五百残兵向东逃到了三*(上凶中八下文)(今山东定陶北)。三*是夏王朝的一个方国,三*伯见夏桀兵败逃来,立即陈兵布阵以保夏桀,并扬言要与汤决一死战。汤和伊尹见夏桀投奔三*,即摩师东进。商军和三*军在(成耳)(今山东汶上北)交战,结果商军打败三*军,杀了三*伯,夺取了三*伯的宝玉和财产。夏桀见三*又被汤所灭,仍就带了那五百残部向南逃走。汤和伊尹率军紧迫不放,夏桀逃到了南巢(今安徽寿县东南),商军追至南巢,夏桀又想从南巢逃胞,但是刚走到城门口就被商军捉住。

  

  汤将夏桀流放在南巢的亭山,桀渭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史记?夏本纪》)夏桀被监禁在南巢后非常气愤,对看管他的人说:“我很后悔,没有将汤在夏台杀掉,才落得如此下场。”商朝建立后的第三年,夏桀就忧愤病死在亭山。

  

  汤和伊尹为了彻底消灭夏王朝的残余势力,又率军西进。因为韦、顾、昆吾和三*这样一些较有势力而又忠于夏的方国都被商汤所灭,商军在西进的路上就未遇到大的抵抗,很快就占领了夏都斟(寻耳)。夏朝的亲贵大臣们都表示愿意臣照于汤。汤和伊尹安抚了夏朝的臣民后,就在斟(寻耳)举行了祭天的仪式,向夏朝的臣民们表示他们是按上天的意志来诛伐有罪的桀,夏后氏的“历数”(帝王相继的世数)巳终。这就正式地宣告了夏王朝的灭亡。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的王朝至此宣告结束。这一年大约是在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700年之间。商代后人歌颂他们开国之君商汤的功绩时说:“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诗经?商颂?长发》)就是说,汤是先征伐韦、顾两国,然后才灭昆吾和夏桀。

  

  汤和伊尹在夏王都告祭天地以后就率军回到了亳。这时期商的声威已达于四方,各地的诸侯、方伯以及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的酋长们部纷纷携带方物、贡品到毫来朗贺,表示臣服于汤。就连远居西方地区的氐人和羌人部落也都前来朝见。数月之间,就有“三千诸侯”大会于亳(《逸周书?殷祝》)。

  

  四百多年前夏禹建国时在涂山大会诸侯时,“执玉帛者万国”。经过四百多年的发展,这些上万的“诸侯”由于兼并、融合,到汤建国时,只有“三千诸侯”。但是这时商汤统治的地域远比夏禹时大。

  

  汤对前来朝贺的诸侯皆以礼相待,汤自己也只居于诸侯之位,表示谦逊。“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史记?殷本纪》)。也就是在“三千诸侯”的拥护下,汤作了天子,告祭于天,宣告了商王朝的建立。

  

  伐夏起囚《易?革?彖辞》中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名言。这里所说的“汤”,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治王朝的开基者——商汤子天乙。他曾经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在这场革故鼎新的变革中,鸣条之战是其关键的一着。

  

  商汤商,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氏族部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强盛起来,由夏的属国演变为足以与之抗衡的对手。商汤即位并迁徙部族统治中心到亳地(今今安徽省亳州市)后,即积极筹措攻夏立国的大计。当时,夏朝的统治者是桀。他骄侈*逸,宠用嬖臣,对民众及所属方国部落进行残酷的压榨奴役,引起普遍的憎恨与反对。民众愤慨地诅咒他:“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表明夏的统治风雨飘摇,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商汤的灭夏战略方针,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他首先在政治上采取了争取民众和与国的政策,开展了揭露夏桀暴政罪行的政治攻势,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军事战略上,他在贤臣伊尹、仲虺的有力辅佐下,巧妙谋划,“先为不可胜”,逐一剪除夏桀的羽翼,孤立夏后氏,最后一举攻克夏邑鸣条之战策划具体地说,他实施了以下几个主要步骤。第一,创造性开展“用间”活动。为了彻底察明夏桀的内部情况,商汤大胆派遣伊尹数次打入夏桀内部,充当间谍,掌握了夏王朝“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混乱状况。做到知彼知己,然后有针对性实施自己的战略方针。

  

  汤王陵第二,先弱后强,由近及远,剪除夏桀羽翼,完成对其战略包围。当时夏王朝总体力量仍然大于商部族。在这种情况下,商汤不马上正面进攻夏王朝,而采取先弱后强、绝其羽翼的正确方针,为最后决战创造条件。他把第一个打击目标指向夏的属国葛,以替童子复仇的名义起兵灭葛。这不仅剪除了夏桀的一个羽翼,也还大大提高了政治威望。继而他又集中兵力逐次灭亡了韦、顾,并攻灭夏桀最后一个支柱,即实力较强的昆吾。这样商汤就完成了对夏桀的战略包围,打通了最后灭桀的道路。

  

  第三,正确选择和把握决战时机。在完成对夏桀的战略包围后,商汤对最后决战仍持十分慎重的态度。几经试探和权衡方才作出决定。俗话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誓师大约在公元前1766年,商汤正式兴兵伐夏。在战前他隆重举行了誓师活动一一历举夏桀破坏生产,残酷盘剥压迫民众的罪行,申明自己是秉承天意征伐夏桀,目的是为了拯民于水火之中。商汤还宣布了严格的战场纪律。这番誓师,极大地振奋了士气。

  

  商汤激奋地说:“来吧,诸位,你们都要听我的话,不是我小子

  

  伊尹大胆发动战争,是因为夏王犯了许多罪行,所以,上天才命令我上前讨伐它!”

  

  “现在,你们大家常说:我们的国王不太体贴我们了,把我们种庄稼的事儿都舍弃了。犯了这样大的错误,怎么可能纠正别人呢?我听到你们说的这些话,知道夏桀犯了许多罪行。我怕上天发怒,不敢不讨伐夏国!”

  

  “现在你们将要向我说:夏桀的罪行究竟怎么样呢?夏桀一直要人民负担沉重的劳役,人民的力量都用完了,他还在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人民对夏桀的统治非常不满,大家都怠于奉上,对国君的态度很不友好,甚至要与夏桀一起去死!夏国的统治已经坏到这种程度,现在我下决心要去讨伐它!”

  

  “你们只要辅助我,奉行上天的命令讨伐夏国,我就要加倍地赏赐你们。你们不要不相信,我是决不会失信的!假若你们不听从我的话,我就要惩罚你们,让你们当奴隶,决不宽恕!”

  

  过程战前誓师后,商汤简选良车70乘,“必死”6000人,联合各方国的军队,采取战略大迂回,绕道到夏都以西,出其不意,攻其无备,突袭夏都。夏桀仓促应战,西出拒汤,同商汤军队在鸣条(今河南洛阳附近)一带展开战略决战。在决战中,商汤军队奋勇作战,一举击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夏桀败退归依于属国三朡(今山东定陶东一带)。商汤发扬速战速决、连续作战的作风,乘胜追击,攻灭了三朡。夏桀穷途末路,率少数残部仓皇逃奔南巢(今安徽寿县南),不久病死在那里,夏王朝宣告灭亡。商汤回师西亳(今河南偃师西),召开了众多诸侯参加的“景亳之命”大会,得到3000诸侯的拥护,取得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就这样,在夏王朝的废墟之上,一个新的强盛的统治王朝——商建立了起来。

  

  商灭夏后,成为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前期政治状况较好,社会也比较稳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发展。标志这一文明的,是甲骨文的相当成熟和青铜冶炼技术的相当进步。历时600余年后商朝灭亡,时间约在公元前11世纪。

  

  立国近400年的夏王朝,即便已面临灭亡之时,但仍具有相当的实力。当商汤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时,夏桀即调动九夷之师,准备讨伐商汤。商汤视情马上“谢罪请服,复入职贡”,稳住夏桀,继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不久传来了夏桀诛杀重臣、众叛亲离的消息。商汤乃再行停止向夏桀的贡奉。这次,夏桀的指挥棒完全失灵了,九夷之师不起,有缗氏公开反抗。只有到此时,商汤方才认为伐桀的时机完全成熟,于是果断下令起兵。

  

  成汤伐夏《易?革?彖辞》“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商汤开以武力夺得天下的先例,使中华帝国以后的历史变得多彩多姿,打破了天子是不可变的定律.是中国政治史上的第一次改革。

  

  他领导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残暴统治的同盟部族,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一举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统治秩序。他的所作所为,客观上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合符人民的愿望,因此得到后人的肯定和赞扬。

  

  商汤“革命”是政治上的一项进步之举,鸣条之战则是我国军事历史上一篇辉煌的杰作。它是中国古代通过“伐谋”、“伐交”、“伐兵”、“用间”的全面运用,最终达到战争速胜的最早的成功战例,对于后世战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构筑,都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商汤建国夏桀初继位时,曾有振兴夏王朝的雄心和抱负,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众诸侯畏惧而臣服。桀被不断的军事胜利冲昏了头脑,他自比为太阳,开始变得暴戾无道。贤臣关龙逢多次进谏,桀甚为愤怒,将关龙逢处死。太史令终古把占卜的凶兆,哭泣着送给桀,桀不屑一顾。太史令终古逃到商王国,商汤大喜,将此事遍告诸侯,图谋灭夏。

  

  消息传来,夏桀大怒,诏谕商汤前来都城,商汤不敢不从,到都城后即被囚禁。不久,在各地诸侯的游说下,商汤获释。

  

  被囚禁的痛苦经历使商汤更坚定了灭夏的决心,他把伊尹等一批贤士网罗在自已麾下,并经过巧妙的谋划,射伤伊尹,伊尹佯逃到夏都,获得了夏桀的信任。

  

  夏桀更加荒*无道,他聚集女乐三千人,穿着华贵的衣服,通宵达旦举行各种歌舞宴会。他任用酷吏,镇压敢于直言的民众。民众苦不堪言,用恶毒的语言诅咒夏桀,说“是日何时丧?予与汝皆亡”。意思是,你这个日头什么时候才能殒落,我们愿意与你同归于尽。

  

  伊尹在夏都,取得夏王妃妹嬉的宠信。三年后,伊尹回到商王国,把夏王国的虚实告诉了商汤。商汤决定发动灭夏的战争。

  

  消息传到夏都,桀召九夷之师攻商,商汤知道夏的势力还很强大,卑辞厚礼表示臣服。

  

  伊尹重新回到夏都。一天,妹嬉对伊尹说,桀做了一个梦,梦见天上两日并出,相互搏击,一日胜,一日不胜。伊尹认为,这是灭夏的时机到了,迅速回到商都,告诉了商汤。时逢百年不遇的大旱,商王国赤地百里,但商汤决定发兵。

  

  夏桀举行盟会,有缗国未到,并且公开叛乱。夏桀决定先灭有缗,再灭商。与有缗的战争使夏桀尽失精锐之师。

  

  商汤在景亳誓师,宣告夏桀的罪行,命令军队从东方西征,先灭掉了夏王朝的三个方国韦、顾、昆吾,最后灭掉夏王朝。

  

  商汤在诸侯的拥戴下,登上天子宝座。

(https://www.biquya.net/id33518/1823290.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