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史 > 第29卷:商德帝

?

  

  人物简介帝乙,子姓,名羡,商王文丁(太丁)之子,商朝第30代国君。文丁死后继位,夏商周断代工程把他的在位时期定为前1101年—前1076年。公元前1076病卒,葬于殷。在位26年,死后由其子帝辛(即商纣王)继位。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mei)(即朝歌,今河南淇县)。

  

  人物生平帝乙在位期间,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当时,江淮之间的夷族又强盛起来

  

  帝乙,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在位的第九年,出兵征伐岛夷和淮夷,半路上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附近)的截击。帝乙率领诸侯伐讨孟方,得胜。第二年,帝乙继续南下征伐夷族,到达淮水流域的攸国。帝乙和攸侯喜合兵攻伐夷族,于第二年得胜而归,帝乙在位的第十五年,再次率领诸侯南征夷族。

  

  帝乙长子微子启的母亲在当时地位卑贱,所以不能立为嗣,而少子帝辛的母亲为正室,所以转立帝辛为嗣(而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所载,微子启与帝辛是同母兄弟,微子启出生时,他的母亲尚为妾,被立为王后之后生帝辛。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想立他为嗣,太史根据礼法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所以帝辛得立为嗣),就是后来的商纣王。

  

  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淇县)。

  

  为政举措军事东夷之战商王武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日衰,东方夷人各部趋于强盛,不断侵袭商朝统治地区,尤其以活动在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尸方(夷方)和江、淮之间的淮夷为甚,严重威胁商朝后方。

  

  约公元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商王帝乙、帝辛相继对东方夷人展开长期的战争。帝乙九年二月,帝乙得知夷方想要大举攻商,于是率军出征夷方,因中途遭到盂方(今河南睢县附近)军截击而回师。帝乙十年二月,帝乙率领大军击败盂方,于同年九月进至淮水流域的攸国,与攸合兵进攻,大败夷方军。次年五月返回商都附近,前后费时达260天。

  

  帝乙十五年,帝乙再次率领诸侯远征夷方,到达雇(即顾,今山东鄄城东北)、齐(今山东淄博东北)等地,至次年三月胜利班师。帝辛继位后,因周族崛起,威胁商朝西面,打算移兵攻周,在黎(今山西长治西南)大规模聚集、检阅军队。东夷乘机大规模攻商,迫使帝辛全力经营东南,连年对东夷用兵。相传商军曾组织象队参战,经多次激烈战斗,终将东夷平定,俘虏众多夷人,以补充奴隶和兵员。帝乙、帝辛攻东夷之战,使商朝国力大损,加速了商朝的灭亡,故有“纣克东夷而陨其身”之说。另一方面,中原地区先进文化随着战争传播于东方,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起着积极作用。

  

  人方之战人方(

  

  商朝版图位于今黄、泗、淮流域,今山东、江苏、安徽一带),又称尸方、夷方,是生活在商朝东部地区的一个夷人方国。人方发展迅速,经常进入商境攻掠,与商为敌。商王武乙在位时,曾攻打过人方。帝乙在位时,双方矛盾更为尖锐。帝乙十年,商王帝乙征调大量步兵亲自率领,并命东部属国攸国(今安徽宿州附近)国君攸侯喜,率领本国军队协同进攻人方。商军从东部重镇大邑商(今河南商丘)东进,到达攸国东部边境城邑永(攸东数十里),以此为前进基地与人方军队交战。帝乙指挥商军列阵缓慢向前推进,进攻人方军队。同时,命令两翼实施夹击,一举打败人方。两次攻人方都擒获敌酋,取得胜利。

  

  政治迁都朝歌朝歌即今河南省淇县,殷墟即河南省安阳。帝乙在位时期,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沫(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

  

  纣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原是载诸史册及地方志的事实。但近几十年,自从甲骨在安阳殷墟出土,王国维的《说殷》问世,《竹书》的“更不徙都”说,即被奉为圭臬。我国文术界,遂把洹水南之殷墟,说成是盘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从而抛弃了历来史书所说的纣都朝歌。然而历史的实际,并非如此。说安阳殷墟为殷都,我们并不否认,但要说安阳殷墟是盘庚到帝辛,二百七十三年的帝都,则大谬然。因为史书所载及地下发掘的事实,都否定了这一说法。首先说说盘庚迁殷的问题,盘庚迁殷并非迁今安阳殷墟,迁的是西亳,盘庚是都西亳的。且看《史记?殷本纪》所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成成汤之故居”。“成汤之故居”何在?近些年来由于偃师商城的发掘,如今学者大都肯定偃师商城是汤都。偃师商城的发掘,不仅证明偃师确为汤都,而且也证明偃师商城为盘庚之都。因为在偃师商城的发掘中,考古学者发现这座古城是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即被放弃,后来经修补后又重新使用的,而再次设都于此的殷王便是盘庚(见《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P414—415),此证一也。盘庚都西亳后,历小辛、小乙,直到武丁还都西亳。何此为?可以武丁访贤,后于傅险得傅说证之。傅险“在今陕州河北县北七里”(《括地志》),即今山西平陆县一带,为西亳之野。此证二也。关于盘庚迁殷非今安阳殷墟,还可以安阳殷墟的考古证之。根据安阳殷墟的发掘,从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中,还未发现一片是盘庚,或者小辛、小乙时期的甲骨;在安阳西北冈殷大墓的发掘中,也未曾发现一座墓是盘庚,或者小辛、小乙的陵墓(《商代的墓碑地制度》见《考古》,1983年10期),此证三也。以上事,足可以证明盘庚并未迁都今安阳殷墟。《竹书》说盘庚是始都北蒙的殷王,此说不足为信。那么《竹书》“更不徙都”说,是不是事实呢?考盘庚都西亳后,历小辛、小乙到武丁。武丁五十年,即离开西亳徙河北,先都沫,有今河南淇县之武丁遗存为证。后徙北蒙,有安阳殷墟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证盘庚迁殷后,

  

  甲骨文其后王并不是固定在西亳“更不徙都”。武丁是盘庚后王中第一个都北蒙的殷王,武丁都北蒙后,历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文丁、帝乙前期,北蒙作为殷都,实际是历六代八王一百六、七十年。但武丁都北蒙后,其后王庚丁、文丁即曾迁回西亳,否则武乙不会“复去亳,徙河北”(见《殷本纪》)。帝乙也不会“复济河北”(见《帝王世纪》)。可证武丁都城北蒙后,其后王也不是固定在北蒙,“更不徙都”。从以上事实看,《竹书》的“更不徙都”说,也是不足信的。实际上,商代后期,盘庚后王也多因水患,辗转迁徙于西亳、朝歌、北蒙三地,商代后固定于一地“更不徙都”。所以说,作为商代后期的都城,应不止安阳殷墟一处,朝歌、偃师也应称为殷墟。

  

  纣是朝歌的。纣都朝歌,始自帝乙。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帝乙……徙朝歌,其子纣仍都焉”。皇甫谧的话,又被近人罗振玉通过对殷墟的考释所证实。罗氏说:“《竹书》‘更不徙都’说是错误的”。并肯定“迁沫必在乙之世”(《殷墟书契考释》)。皇甫谧的话也为郭沫若对《戊辰彝铭文》的考释所证实。郭沫若说“徙朝歌乃二十年后之事”(见《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郭沫若又说:“帝乙末年必有迁沫之事。如无此事,不唯旧史料中有多少事实成为子虚,即卜辞中有多少现象也无从说明”(《卜辞通篡》)。我们说帝乙二十年后,必有一场大水,是河水暴涨,淹没了王朝,帝乙是因水患而迁都朝歌的。帝乙迁朝歌后,殷都北蒙即沦为一片废墟;纣都朝歌五十多年,在纣王时代,北蒙这座历史名城早已成为一片荒墟,并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给淡忘了。这就是武王代纣,纣王于牧野兵败后,不退守北蒙而兵撤鹿台;武王克商后,不进军北蒙,直捣“黄龙”,而兵抵朝歌,即罢兵西归的原因。这说是武王迁九鼎于朝歌,而非迁九鼎北蒙的原因。笃信“竹书”说的人,不知对上述史实,当作何解释?纣是都朝歌的。纣都朝歌除史书记载外,还可以证诸淇县古城垣。1984年,全国商史学术讨论会在河南安阳召开,

  

  朝歌城代表们在淇县参观时,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夏鼎院长曾说:“淇县古城垣是典型的商城”。此外,还可以证诸淇县有关纣王的传说及生活遗迹。朝歌为纣都,还可以证诸1977年在陕西周原出土的商人“庙祭甲骨”。尽管有人把这些“庙祭甲骨”的时代,叛作是“殷墟甲骨文第五期帝乙、帝辛时期”(《甲骨学通论》),但我们仍然不相信这些庙祭甲骨”会来自殷都北蒙。尤其是其中的H11:1(一、图13),如确系帝辛眩辞,它就更加不可能来自殷都北蒙。因为武王伐纣,攻的是朝歌;周公二次东征,征的又是朝歌。朝歌是纣都,帝辛卜辞,只能来自朝歌。

  

  趣闻轨事郝姓始祖郝姓,始祖是帝乙之子子期之后,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名贤氏族言行类稿》所载,商王帝乙即位时,将他的儿子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今山西太原,一说在今陕西西矮附近),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郝氏。

  

  帝乙归妹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

  

  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

  

  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于周于京,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王。

  

  保右命尔,燮伐大商。

  

  ——《诗?大雅?大明》她的婚礼是何等的风光,让她生命中最美的一刻定格在碧波澹澹的渭涘洽阳,写在沧桑的青史和诗集,让两千多年后的人们还在津津乐道。莘国有女初长成,奉商王之命来嫁于周。莘和周,一个是煊赫的帝禹后裔,一个是艰辛的后稷子孙;一个是商畿边境的泱泱大国,一个是僻处西垂的蕞尔小邦……可惜历史没有留下她临行前的感言或日后的回忆录,我们没法知道她当时是悲是喜,不过在她日后生活的土地上,在周人世代传承的宗庙雅歌中,记下了那有着划时代意义的一刻。

  

  莘国长女太姒来嫁于周为历史所重墨浓彩,当时重要的筮占笔记《周易》也没有遗漏这一信息。《泰》卦之六五爻辞曰:“帝乙归妹,以祉,元吉。”认为这是一件好事。同卦的上六爻辞有记:“城复于隍,勿用师,自邑告命。贞吝。”意思是说:城墙倒塌在城濠中,不宜出兵,只能在自己的邑中维持政令。大概也是天意让周人“潜龙勿用”;《易》中还有《归妹》卦,辞曰“归妹:征凶,无攸利”。下兑上震相叠,“有婚姻之动,有嫁女之象,故称归妹。”这一卦在谈急于求成之弊,如“六三”爻辞的“归妹以须,反归于娣”,是说须臾间就急忙出嫁,做不得主妇,反而有可能只落得个从嫁侄娣的下场。

  

  文王经过反复的斟酌权衡,最终调整了战略。尽管周人的文化在当时还不够先进,但农耕的出身让他们具备了思考的习惯,这是这个民族最大的潜力;同时,殷商后期时常受到东南方的东夷(人方)困扰,继位未稳的帝乙恐怕也不愿两面受敌,商周交恶对双方来说都没有好处。这时候,“和亲”不啻一个最好的办法。

(https://www.biquya.net/id33518/183462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