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皇帝史 > 第9卷:清宣宗爱新觉罗绵宁

?

  

  人物简介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即清宣宗,史称道光帝,原名绵宁,即位后改为旻宁(满语,穆麟德:mínníng)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位皇帝,也是清代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嘉庆皇帝第二子,生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9月16日),在位期间清朝积贫积弱,他为挽救清朝衰落做了一些努力,如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他本人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作为一个帝王他的资质不高,加之社会弊端积重难返,清王朝在道光帝的统治时期进一步衰落,和西方的差距也越来越大,1842年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十年道光帝苟安姑息,得过且过,没有任何学习西方,振兴王朝的措施。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去世。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成皇帝,葬慕陵。

  

  人物生平早期经历

  

  道光皇帝雕塑他是嘉庆帝嫡出的皇次子,由于长子早夭,所以他是事实上的嫡长子。正是因为嘉庆长子早夭的缘故,所以爱新觉罗?绵宁是大清朝第一位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

  

  如何继承皇位的其父亲嘉庆皇帝本来就对绵宁很赞赏,因为在镇压白莲教起义之事中绵宁的表现,更是坚定了嘉庆皇帝传位于绵宁的决心。

  

  绵宁年幼好学,间习武艺。10岁跟随祖父乾隆皇帝打猎获鹿,乾隆帝大喜,赐黄马褂、花翎。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徒攻进紫禁城,他又以鸟枪击毙两“贼”。嘉庆帝很高兴,封他为“智亲王”,其御枪也赏赐了一个封号,叫“威烈”,嘉庆帝称赞他“忠孝兼备”。

  

  登基继位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庆帝崩,绵宁继位,因为担心绵字老百姓不容易避讳,所以改名旻宁,定年号为道光。即位时正值鸦片泛滥,道光帝为挽救国家财政危机,也主张禁烟,多次下诏禁鸦片进口,禁止自种自制。之后鸦片战争爆发,由于道光帝战守无策,时和时战,清朝战败于英国,并与英人签订近代首条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及开放五口通商。

  

  道光帝在位时因循守旧,绝少建树,重臣曹振镛奉行“多磕头,少说话”哲学。大臣所上奏章也“语多吉祥,凶灾不敢入告”。继起的穆彰阿,人称“在位二十年,亦爱才,亦不大贪,惟性巧佞,以欺罔蒙蔽为务”。鸦片战争战败后,前方将帅还不断谎报战绩,掩败为功,责任重大的指挥官靖逆将军奕山竟被钦命“交部优叙”,赏白玉翎管。礼部右侍郎曾国藩批评道光时代:“九卿无一人陈时政之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之利病,相率缄默。”“以畏葸为慎,以柔靡为恭。”,“京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之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乃至太平天国兵起,地方官仍互相隐讳,不敢上报。

  

  道光朝稍可称善的政绩是用陶澍改革盐法,革除了垄断商贩的束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此外,道光帝崇尚俭朴,所穿龙袍甚至是宫内旧料所制,“衣非三浣不易。宫中用款,岁不逾二十万,内务府掌司各官,皆有‘臣朔饥欲死’状。颂之者谓其俭德实三代下第一人,虽汉文帝宋仁宗亦不能及。”满朝文武亦因此投其所好,所穿朝服故意打上补丁,以示清廉。

  

  去世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驾崩于圆明园,终年69岁。庙号宣宗,谥“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葬于清西陵慕陵。

  

  为政举措政治整顿吏治道光帝对于吏治整顿也有所行动。嘉道时期,官吏贪污之道除漕运和盐政外就是河防。为堵塞这一途,道光二十四年,道光帝要求禁止河工费让过往的官员、贡生、监生染指。这年四月,他还处分了一批贪污的河工官员。

  

  平定张格尔叛乱

  

  午门献俘道光帝即位初期做的第一桩大事就是平定张格尔叛乱。

  

  道光六年(1826)六月,乾隆年间处死的大和卓波罗尼敦的孙子张格尔利用南疆维吾尔族人民对清朝参赞大臣静斌残暴压迫的不满情绪及其宗教影响,纠集安集延、布鲁特兵500多人在英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煽动叛乱,纠集起数万人攻占了喀什噶尔(今喀什)、英吉沙尔、叶尔羌(今莎车)、和阗4城,企图复辟和卓家族统治。道光皇帝调集吉林、黑龙江、陕西、甘肃、四川清军3万余人以扬威将军长龄、陕甘总督杨遇春、山东巡抚武阿隆、甘肃提督杨芳为统帅入疆平叛,在新疆人民的帮助下终于在七年三月击败张格尔,收复四城,并于年末诱执张格尔,押赴北京,在午门举行献俘仪式,道光下令将其寸磔喂狗。

  

  平定张格尔叛乱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与西北边疆的和平安定很有意义,这是道光帝一生最大的功绩。

  

  经济道光帝还搞了点改革,第一是漕粮海运。过去从两江(江西、江南两省。江南省包括现今江苏和安徽)、湖广等地征来的漕粮(田赋中运送京师、通州部分)都是从大运河运到目的地,漕运官员经常利用手中的职务之便中饱私囊。加上运河受水患破坏经常遭到阻碍,运费又高。户部尚书英和建言海运便利。海运曾行于元代至明代永乐间。道光帝将此建议交给有漕粮的省讨论,两江总督琦善、安徽巡抚陶澍请求把苏州、镇江、太仓四府一州之粟全部海运。道光帝立即接受了他们的建议,由江苏布政使贺长龄赴海口同地方官一道雇商船,分两次运走。安徽、江西、湖广离海口较远,仍然河运。为杜绝经纪人的需索、无端阻留、刁难,道光帝还下令在上海设海运总局,令理藩院尚书穆彰阿会同仓场侍郎驻天津验收。六年春夏第一次海运漕粮成功,900只船运输漕粮160余万石。这种运法只坚持到光绪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以财用匮乏,谕自本年始直省河运、海运一律改征折色。”所谓折色是所征田粮折价征银纱布帛。

  

  道光皇帝喜溢秋庭图第二是将纲盐法改为票盐法。清朝盐政向来采用明朝纲盐法。这种办法,由固定的盐商凭盐引行销纲盐,而盐引完全为盐商垄断。盐商垄断盐业,又须维持庞大的销盐机构,导致盐价提高,引起销售困难。不照章纳税的私盐泛滥,盐引滞销,盐税减少,盐商遭受打击,纲盐法难以存在下去。包世臣提出以票代纲,允许私贩经销的主张。道光帝支持陶澍于十一年这种任何人只要纳税,都可以领票运销食盐制度,打破了食盐运销的垄断,降低盐价,促进了盐的销售,增加了盐税,剥夺了官员利用盐政营私的途径。

  

  第三是打破了乾隆中叶以来的封矿政策,允许矿藏开采。乾隆中叶,乾隆帝害怕开矿会引起闹事,采取了封矿政策。道光朝后期道光帝提出任由老百姓自由开采政策,对开发资源,提高人民生活起了积极作用。

  

  文化道光帝与嘉庆帝一样都算是因循守旧的帝王,但道光帝毕竟比嘉庆帝多点改革精神。这里不妨举个小例子。《康熙字典》,恭维者说无一错误,直到乾隆王锡侯在《字贯》指出一部分,但惨遭文字狱。嘉庆一朝都是维护包庇。但道光七年,道光帝就冲破传统观念,让王引之作《字典考证》20卷,纠正它的错误。

  

  外交道光帝一生中最大的一桩事莫过于鸦片战争了。

  

  道光帝在汹涌而至的外国鸦片面前采取了先王一贯坚持禁止政策。他派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赴广州禁烟,后来又任林则徐为两广总督。当他得知虎门销烟的消息时,高兴得不得了。

  

  鸦片战争形势图后来英国发动侵略战争,他以为不可怕,“天朝”可以速胜。当英国舰船北犯,到达天津海口并向清政府提出割地赔款要求时,道光帝傻眼了,害怕了,立刻从主战的立场转变为主抚即妥协的立场。穆彰阿、琦善把英国的强盗行为归罪于禁烟,道光帝听信谗言,撤了林则徐和原任两广总督后为两江总督的邓廷桢的职。他派投降派琦善为钦差大臣到广东与英国谈判,要求琦善上不失国体下不开边衅,意思是既不要给英国割地赔款,又不跟英国发生军事冲突。多幼稚的道光帝啊!这等于既不让闯进屋里的强盗抢走东西,又不必跟他搏斗。琦善对英方让步,私自允许将香港割让给英国,道光帝将琦善锁拿并先后派杨芳、奕山对英作战。杨芳没有阻止住英军向广州城前进,道光慕陵楠木殿奕山先是冒险后是投降。二十二年八月,英舰开到南京下关江面,绝望的道光帝被迫派耆英和伊里布与英军签订清朝第一个屈辱条约《南京条约》,使中国步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从此由古代步入近代,道光帝也就成为惟一的跨古代和近代的皇帝。

  

  道光帝在鸦片战争中立场动摇,指挥失败,使中国蒙受耻辱,实在可悲。但他更为可悲的是在此事件之后他没反思,没有任何振兴王朝的举措。《清史稿?文宗本纪》:“论曰: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此论前面说的还准确,但后面不够准确。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有责任,不能尽归在大臣身上,尤其不能归罪于林则徐、邓廷桢等大臣。

  

  人物评价《清史稿》:宣宗恭俭之德,宽仁之量,守成之令辟也。远人贸易,构衅兴戎。其视前代戎狄之患,盖不侔矣。当事大臣先之以*切,继之以畏葸,遂遗宵旰之忧。所谓有君而无臣,能将顺而不能匡救。国步之濒,肇端于此。呜呼,悕矣!

  

  轨事典故《清朝野史大观》有几则关于道光帝生活简朴的逸闻:道光帝即位后,内府依例给他40方砚,砚后镌有“道光御用”四字。道光帝认为太多,闲置可惜,便将它们分给了臣下。

  

  以前皇帝用笔须送紫毫中最硬的。笔管上刻有“天章”、“云汉”字样。道光帝觉得不合用,让户部尚书英协揆到坊间买一般常用的纯羊毫、兼毫两种。

  

  道光帝穿的套裤,膝盖处破了,让人在上面补了一块圆绸,这就是一般说的打掌。臣子效法他。一次,他见军机大臣曹振镛裤子膝盖处有补缀痕迹,便问:“你的套裤也打掌吗?”曹振镛回答:“裤子易做,但花钱多,所以也打补丁。”——道光御笔《恭俭惟德》道光帝又问:“你裤子打掌要多少钱?”曹说:“要三两银子。”道光帝说:“你们在宫外做东西便宜,我在宫内还要五两。”

  

  继位风波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七月十八日,嘉庆帝到热河秋狝,命皇次子智亲王旻宁、皇四子瑞亲王绵忻随驾。这年他六十一岁,“身体丰腴,精神强固”。二十四日,到达热河行宫,“圣躬不豫”。当天,嘉庆帝到城隍庙拈香,又到永佑宫行礼,二十五日,病情严重,当夜崩逝暴死,死因不明。嘉庆帝死亡的原因可能是年逾花甲,身体肥胖,天气暑热,旅途劳顿,诱发脑、心血管病而猝死。

  

  祖制家法嘉庆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后,本应立即派大臣急驰北京,到乾清宫取下正大光明匾后的秘密立储敕书,但是,当时并没有这样做。据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情状,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春,戴均元拜文渊阁大学士,晋太子少保,管理刑部。七月,戴均元和托津等随从嘉庆帝到热河秋狝,“甫驻跸,圣躬骤有疾,不豫。变出仓猝,从官多皇遽失措”。戴均元和托津督促内臣翻检皇帝遗物,最后在嘉庆皇帝近侍身边的“小金盒”里找到了传位诏书,?匣没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之后,开启时也没有储君等在场,这是违背清室家法的,有的学者认为“‘?匣’随嘉庆带往避暑山庄的记载,实难征信。”此为历史疑云之一。

  

  宗室建议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建议由旻宁继位。《清史稿.宗室禧恩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出仓猝,禧恩以内廷扈从,建议宣宗有定乱勋,当继位。枢臣托津、戴均元等犹豫。禧恩抗论,众不能夺。会得秘匮朱谕,乃偕诸臣。奉宣宗即位。”禧恩建议旻宁继位表明:嘉庆生前并未就嗣之事在大臣中公布,禧恩建议时也未公启?匣,否则,托津、戴均元等就不会“犹豫”而不表态。所谓“公启?匣,宣示御书”之说,存在矛盾,大可存疑。禧恩只是内务府大臣,按“家法”他没有资格“建议旻宁继位”。可是他又为什么违背“家法”而这样“建议”?此为历史疑云之二。

  

  太后懿旨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她在北京皇宫惊悉嘉庆崩于热河行宫噩耗时,便发出懿旨:“今哀遘升遐,嗣位尤为重大。皇次子智亲王,仁孝聪睿,英武端醇,现随行在,自当上膺付托,抚驭黎元。但恐仓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谕,而皇次子秉性谦冲,素所深知。为此特降懿旨,传谕留京王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以慰大行皇帝在天之灵,以顺天下臣民之望。”

  

  这个懿旨,对于旻宁嗣位,关系极为重要。旻宁在热河接奉懿旨时,伏地叩头,感激不尽!也是因为这个做法,让母子二人后来的感情更加亲近,后来所有正史只记载了避暑山庄公启?匣之事。道光复奏皇太后文曰:“子臣(旻宁)跪奏:本月二十五日,皇父圣躬不豫,至戌刻大渐……维时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恭启?匣,有皇父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该大臣等,合词请遵大行皇帝成命,以宗社为重,继承大统。子臣逊让,至再至三。该大臣等,固请不已。本日(二十九日),恭奉懿旨,子臣即正尊位。皇父、皇母,恩慈深厚,子臣伏地叩头,感悚不能言谕……谨将?匣所藏皇父朱谕,恭呈懿览,谨缮折复奏,恭谢慈恩。七月二十九日。”当年康熙继位,是孝庄太后的意思,但孝庄太后是用顺治遗诏名义宣布的,而不是用皇太后“懿旨”的名义。孝和皇太后指令旻宁继位虽被后世称颂为无私之举,但这在当时是违背“祖制”、“家法”的,况且太后如何能肯定嘉庆指定的皇位继承人是旻宁?如果懿旨同遗诏发生矛盾怎么办?此为历史疑云之三。

  

  朝臣态度《清史稿.托津传》记载:“仁宗崩于热河避暑山庄,事山仓猝,托津偕大学士戴均元,手启宝盒,奉宣宗即位。”

  

  《清史搞.戴均元传》也记载:“扈从热河,甫驻跸,帝不豫,向夕大渐。戴均元,乾隆进士,官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均元与大学士托津督内侍检御箧,得小金盒,启,宣示御书立宣宗为皇太子,奉嗣尊位,然后发丧。”

  

  这两条记载,同《清史搞.宗室禧恩传》记载不一致。包世臣所撰《戴公(均元)墓碑》文,记载当时寻找并开启?匣的情状:在嘉庆临终时,由托津、戴均元督促太监,翻箱倒柜,寻觅?匣,最后由近侍找出小金盒。前引《清史搞.宗室禧恩传》所载,禧恩建议立旻宁,托津、戴均元均犹豫,则并无其事。托津、戴均元开启金盒时,也没有见记载当事人旻宁在场。人们对此事的真伪产生怀疑。此为历史疑云之四。

  

  实录记载《清仁宗实录》载:“上(嘉庆)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清仁宗实录》是道光继位之后修纂的。

  

  《清宣宗实录》也记戴:“仁宗疾大渐,召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和世泰,公启?匣,宣示御书:嘉庆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宁)朱谕一纸。戌刻,仁宗崩……扈从诸臣,遵奉朱笔遗旨,请上即正尊位。上号恸仆地,良久方起。”《清宣宗实录》是咸丰修的,不会同他父皇纂的《清仁宗实录》相违背。

  

  以上两个实录总算把这件事自圆其说。在相关的档案中“公启?匣”为“公启密缄”。据此,当嘉庆病危时,临终前召戴均元、托津、禧恩等八大臣,“公启?匣”,立旻宁为皇太子,然而,这同前面《清史搞.宗室禧恩传》的记载相矛盾。此为历史疑云之五。

  

  由上看出,旻宁继位,得到以禧恩为代表的宗室之建议和认同,又得到皇太后的中宫懿旨和皇弟瑞亲王绵忻的赞同,最主要是有军机大臣等开启?匣的御书圣旨。

(https://www.biquya.net/id33518/1929248.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