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书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暴君颜良 > 第九百一十三章 狼子野心

?

      依附高句丽!

  

      田豫这五个字,犹如五柄钢刀,深深的刺痛了刘备脆弱的尊严。

  

      当年的刘备,可是先后依附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袁谭许多的诸侯。

  

      他刘备,正是靠着寄生于别人,不断的积累资本,抓住时机才成就了一番帝业。

  

      当刘备称帝于河北后,他自以为,自己终于登上了至尊,告别了那寄人篱下,看人脸色的不堪回首的生活。

  

      如今,那些不堪的回忆,皆已成了往事,刘备何曾料到,有朝一日,他又将面临看人脸色的依附生活。

  

      刘备的心在滴血,他紧紧的握着拳头,久久不肯松开。

  

      “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咱们必须保得有用之身,等到楚国内乱之时,才有机会东山再起,收复失地呀。”田豫苦苦的劝说道。

  

      这时,其余鲜于辅等诸将,也皆劝说刘备,当能屈能伸,为了大局,去依附高句丽又如何。

  

      这时,陈到却悲愤道:“自古以来,只有胡虏依附大汉,焉有大汉依附胡虏,陛下乃上国之君,岂能去依附高句丽人,臣以为,陛下当率我等,与楚军决一死战。”

  

      刘备身形微微一震,沉默不语。

  

      “楚军远胜于我,若正面交锋,断无胜机,陈将军此言,莫不是让陛下去送死。”田豫反斥道。

  

      陈到却毅然道:“君下身为一国之君,纵然战死沙场。也无愧于天地,无愧于祖宗,臣愿誓死追随陛下。为陛下血战到底。”

  

      陈到还存有几分血性,他已经厌倦了这一退再退,不断依附胡人的屈辱日子。

  

      悲愤如他,已抱定了必死一战的决心。

  

      刘备却暗暗咬牙,眼眸之中,闪烁着几分埋怨之色,似是在责怪陈到的献计。

  

      “明知不敌。却仍要死战,此乃匹夫之勇也,当年勾践若是逞这匹夫之勇。岂有卧薪尝胆,成就灭吴的宏恢大业。陛下的志向,远胜于那勾践,岂能忍受不了这点屈辱。”

  

      田豫口若悬河。搬出勾践来给刘备打气。把刘备的依附胡人,比喻成了卧薪尝胆。

  

      田豫这番话,形同于给刘备搭梯,自然令刘备动摇了许多。

  

      而陈到口拙,明明有一腔热血,却不知该怎么表明,只能闷声在那里,不知说什么才好。

  

      权衡许久。刘备的拳头终于松开,长长的吐了一口气。

  

      “尔等所言不错。大丈夫当能屈能伸,更何况是朕这一国之君,退往高句丽,又有何不可。”刘备咬着牙,神情毅然。

  

      “陛下……”陈到急欲再劝。

  

      刘备却一挥手,决然道:“朕意已决,为了大汉,朕甘当忍辱负重,尔等休要再言。”

  

      陈到无奈,只得闭上了嘴巴。

  

      当天,刘备便派孙乾急赴高句丽,向高句丽王支会颜良大军东进之事,并请求能率部依附于高句丽。

  

      高句丽方面闻知中原的大军杀到,眼见玄菟郡一时三刻难以攻陷,当然不敢与楚国主力正面交锋,当即下令诸路高句丽军,迅速的退还国内。

  

      而高句丽王考虑到刘备在汉地的影响力,也想要借助刘备的影响力,将来向幽州方面扩张,遂是纳了刘备的依附,允许其随高句丽军,一道撤还高句丽国。

  

      于是,数天之内,刘备便率两万残兵,以及陈到、田豫等兵将,随着高句丽的大军,一举北退而去。

  

      当刘备退军时,颜良已亲率着大军,由昌黎而发,日夜昼程的赶往辽东。

  

      几天后,颜良亲率的五万大军,进抵了辽水西岸重镇辽隧城。

  

      此时,吕蒙、许攸等辽东军团的诸文武,已先期抵达了辽隧城,在此迎接他们的大楚皇帝。

  

      “臣叩首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辽隧府衙大堂中,吕蒙和许攸,率辽东诸臣,叩拜颜良。

  

      颜良平步下阶来,将吕蒙等人亲手扶起,他微笑的望着这些坚守辽东的重臣,英武的脸上,洋溢着欣慰之色。

  

      “卿等为朕坚守辽东这么多年,辛苦了。”颜良由衷的赞叹道。

  

      那还是多少年前,吕蒙率领着远征军,远涉重洋夺取了辽东,从此,他们便在远离大楚的情况下,在辽东这片苦寒之地,孤军奋战,生生的撑起了一片天地。

  

      从出征到现在,颜良已记不清,他和这些杰出的将领们,已有多少年没有见面,今日君臣相见,如何能不感慨良多。

  

      “臣等为陛下而战,为大楚而战,高兴还来不及,一点都不觉得辛苦。”吕蒙拱手道。

  

      当年离开之时,吕蒙还年轻尚轻,今日再见,已成熟了许多。

  

      这位辽东军团的统帅,果然不负颜良对他的重望。

  

      “子远,这些年也辛苦你了。”颜良的目光,又转身了许攸,这位无功老臣。

  

      许攸也不表达什么,只捋着白须,微微而笑。

  

      颜良也哈哈大笑,他君臣二人间的默契,彼此心领神会,自不需要过多的语言来表达。

  

      当天,颜良便渡过辽水,去往了相距不远的襄平城。

  

      入城后,颜良大摆宴席,犒劳吕蒙等辽东诸臣,并庆贺此番突袭乌桓的之功。

  

      席间时,颜良向吕蒙问起了辽东的风物,开始向他征询北攻高句丽,彻底扫灭刘备残党之事。

  

      “高句丽军的战斗力并不值得称道,但其国诸城,大多修筑于山间,依险而建,其险要坚固程度,堪比中原坚城。这些年来,臣也曾几度发兵进击高句丽,却都被阻于山城之下,无功而返。”

  

      颜良大军虽到,吕蒙却并未自信心爆棚,很冷静的分析了高句丽人的厉害之处。

  

      “那破城炮呢,朕的破城炮也攻不破高句丽人的山城吗?”。颜良问道。

  

      吕蒙摇头道:“破城炮威力虽大,但依臣之见,未必能轰破高句丽人的山城。再者,高句丽诸城皆位于山险处,似破城炮这等大型攻城器械也难以运输。故臣以为,若想灭高句丽,还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无论付出大多代价,朕都会灭了高句丽。”颜良却态度决然。

  

      熟知历史的颜良,自然深知辽东这块地方,对华夏的威肋性。

  

      历史上的金国,满清,都是崛起于辽东一带,由此南下横扫中原,就连后世的日寇,也是先据辽东三省,方才能叩关南下,杀入华夏腹地。

  

      颜良很清楚,辽东四郡眼下虽为苦寒之地,但若不提前加以防范,早晚会发展成为中原的威胁。

  

      而颜良所要做的防范措施,自然就是灭了高句丽,扫清辽东的胡虏,彻底的绝了祸患的根源。

  

      吕蒙等见颜良决心灭高句丽,自然也不敢阻拦。

  

      “不过,子明所言也有理,高句丽与乌桓这等游牧胡虏确有不同,要想灭高句丽,的确得好好谋划准备一下。”颜良也保持着冷静,并没有轻敌之心。

  

      要知道,历史上的高句丽的,确实是一个很难缠的国家。

  

      从三国时期开始,高句丽国就屡屡跟中原王朝作对,当年的隋炀帝百万大军,三征高句丽,都无功而返。

  

      甚至强如李世民,以几近无敌的唐军攻高句丽,也都没能成功。

  

      直至唐高宗时,唐朝才在与新罗的联合下,趁着高句丽内乱,将之扫平。

  

      历史证明,高句丽确是一个极难缠的敌人。

  

      “诸位可畅所欲言,朕想听听你们有何高见。”颜良令群臣进言。

  

      众臣们便各自献计献策,阐述着各自的灭高句丽的方略。

  

      正当这酒宴的气氛,达到热烈的顶点时,忽有御林军步入堂中,拱手道:“启禀陛下,幽州发来急报,并州有变。”

  

      ……

  

      千里之外,晋阳。

  

      汾水河畔,高台巍巍而立,五色大旗如浪涛般滚滚飞扬。

  

      数万军士林列于台下,肃然而立,一个个翘首远望,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晋阳城,那一座府堂大殿中,司马懿独自驻立在那里,凝视着屏上所悬的地图,满脸的凝重,似乎在犹豫着什么。

  

      “我这么做,究竟对还是错?”司马懿喃喃自语。

  

      脚步声响起,有人步入了殿内。

  

      “陛下,吉时快到了,该出城往祭坛去了。”那人恭敬的说道。

  

      司马懿回头一看,入内之人,正是自己心腹和好友,贾逵。

  

      “梁道啊,我这一步真的是对的吗?”。司马懿问道。

  

      贾逵正色道:“恕臣直言,陛下若想据并州抗击颜良,就必须有足够利益来让并州臣民效忠于陛下,而这些利益,只有陛下身登九五,才能给他们。”

  

      司马懿沉吟半晌,再无犹豫,遂整了整衣冠,昂首步出大殿,乘坐御辇,直抵城南高台。

  

      司马懿坐于黄色伞盖高县的御辇,在晋阳臣民夹道跪伏下,出得晋阳城,来到了南面的高台。

  

      自古以来,称帝必要祭告天地,司马懿也不例外。

  

      此时,贾逵、王昶等司马懿的谋臣武将,司马朗、司马孚等司马氏的皇亲国戚,皆已肃列于高台下,静候着司马懿的到来。

  

      司马懿在万众瞩目之下,上得高台,完成了一系列称帝的复杂礼议。

  

      是年秋,司马懿于晋阳城南,筑坛祭告天地,宣布称帝。

  

      国号,大晋。(未完待续……)

  

(https://www.biquya.net/id5970/3326406.html)


1秒记住追书网网:www.biquya.net。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uya.net